close

_MG_7028.jpg   

離開扮裝時尚的表參道,駛向彎曲之處,繁華便轉為寧靜。在一片現代建築中,我們嗅到了歷史的痕跡——位於東京南青山的「根津美術館」。城市總是被塞得太滿了,這一座「負建築」顯得低調樸實,留予我們呼吸的空間。

「根津美術館」於1941年建成,為熱心收集東洋古代美術、已故的根津嘉一郎之遺志,這是他展示其豐富收藏品的空間,亦是根津家的私人宅邸用地。在跨越半世紀後,以改建老朽化的收藏館為契機,邀請隈研吾重新設計改建(2006),他將舊本館解體、改建,歷經封館3年半完成。

隈研吾允文允武內外兼修,以「建築評論家」引起人們的注意。他具備綜觀時代的批判與透析能力,不斷地衝撞對於「建築」存在於社會上的反思,並循序漸進地找到自己的建築之路。隈研吾的「負建築」,從論述至建築設計上皆有展現。以退為進的奧義,以及在「灰色地帶」拿捏得當,讓我們就算是閉上眼睛再轉一次身,都依稀記得隈研吾建築的那份「柔軟的力量」。

_MG_6937.jpg   

2009年10月7日新建的「根津美術館」在東京南青山開幕,涵蓋地下1樓與地上2樓的建築,比原館大上兩倍。在館內的展示空間中,主要分為書畫、漆雕、陶器、佛像雕刻、青銅器、茶具等六個展館,收藏作品則以日本、朝鮮及中國為大宗,近7000件藏品,全部都為根津家族的私人收藏,其中包括7件被列為國寶級的作品、重要文化財87件。

_MG_4389.jpg  

除了展示空間之外,還備有大廳、休息處、商店和講堂。沿著建築體後方的日式庭園往內走,尚有一座由過去的咖啡館改建而成,猶如現代茶屋的「NEZUCAFE」。

_MG_4357.jpg   

隈研吾曾表示:「這並非單一的建築物,我所意識到的是,如何設計出表參道的『終點』呢?」建築物的份量感,往往硬生生地闖入城市中,存在當下,令人無法回望過去。但隈研吾為人所知的便是利用素材的「再發現」、透過「顆粒」的結構產生「安穩」等手法來抑制建築的份量感。在「根津美術館」,做到極致自然的「融合」是當天我們站在建築體下,最深刻的感受。

_MG_6899.jpg   

首先,隈研吾在從入口往本館的動線上下了不少功夫。將南北走向的表參道之軸線向西轉90度,這一道由竹林、晒竹所構成的竹籬笆通道約50m,虛實真假平行相映,不濃不烈,這份「剛剛好」的寫意,輕輕地替旅人劃開了被喧囂染沌的心靈,只剩下微風吹拂葉隙間的靜謐,走過這一竹林道,心情便隨之轉換了。

_MG_7038.jpg   

接著,我們站在入口處,抬頭望向這一建築體,最令人注目的,即是呈連續三個懸山式的「屋頂」。「屋頂的形狀,是在不管從任何地點看來都能融合的概念下,設計出來的結果。我意識到inflection(屈曲)這個關鍵字。」隈研吾這麼形容著根津美術館的懸山式屋頂。

_MG_4313.jpg   

屋頂的複雜形狀,順利融合了具有都市氣氛的表參道與建地內的日本傳統庭園。此外,採用了和舊館同樣的「欞瓦」覆蓋在屋頂上,不僅承襲了過去的形象,更順利與周遭環境融合在一起。

_MG_6931.jpg   

進入展覽館大廳,室內的設計不輸給建築外觀的精彩。天花板的部分與屋頂同樣以「傾斜」手法呼應承襲懸山式屋頂的概念,而佛教雕刻的藝術品,恰如其分地成為視覺的焦點。

_MG_7025.jpg   

踏上鋪著軟木花磚的階梯,就算是穿著和服、無法跨大步伐的女士也能毫無負擔地行走。日本建築師貼心細膩的思考模式,讓人深刻體會到設計底藴的強度。

_MG_7010.jpg   

2樓的公共休息區更貼近傾斜的天花板,卻不覺得壓迫,或許是兩邊的大面玻璃壁帶來了通透明朗的視覺空間吧。這裡也能看得見那片最寶貴的綠色庭園呢。

在東京的時髦之地中,這一片蒼綠的偌大庭園顯得格外突出。和風味十足,讓我們的步伐也不禁優雅了起來。時值早春,陽光飽滿,靜觀這些「大自然的藝品」美妙的化解了建築體低調的灰黑,溫暖的、淡淡的,反倒能讓你往記憶的最裡邊擺放。來到根津美術館,就算沒時間看完所有的藝術藏品,但絕對不能錯過與這座庭園的一期一會。


_MG_7032.jpg   

我們靜靜地站在庭園感受這棟「弱」建築,柔軟的力量安靜地撼動著人心。「柔弱勝剛強」,如同老子道德經中的「上善若水」,在隈研吾簡潔利落的線條中,根津美術館以一種謙虛低調的方式,佇立在表參道的「終點」。

 

根津美術館

地址:東京都港区難青山6-5-1

官網:http://www.nezu-muse.or.jp/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ia 的頭像
    Mia

    生活誌

    M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